作者:刘波
· 百思特组织发展咨询BU 总经理
· 战略与组织发展高级专家
· 近20年企业管理与变革落地经验
摘要:
研究表明,超过70%的战略失败源于执行不力,而非战略本身。本文引入“战略执行黑箱”这一概念,揭示了战略在传导过程中因解码失真、动力缺失与敏捷性不足而导致的三大损耗。为破解此难题,文章构建了一个“解码-渗透-反馈-强化”的战略绩效执行闭环系统。该系统将平衡计分卡(BSC)、OGSM、经营复盘与差异化激励等工具整合为一个动态有机的整体,为企业提供了一套打通从战略规划到业绩达成关键路径的系统性框架。本文结合多家知名企业的实战案例,最终论证:卓越的执行并非艺术,而是可管理、可监控、可优化的科学过程,其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从人力资源模块提升至CEO领导的、贯穿整个组织的战略管理核心引擎。
引言:知易行难——全球CEO的共同困境
每年,在企业战略会议室里,无数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被制定出来:进军新市场、推出颠覆性产品、实现数字化转型……然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财富》(Fortune)等机构的多年调研都指向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多数战略(约50%-70%)从未真正实现其预期目标。 战略与业绩之间的鸿沟,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黑箱”,吞噬了巨量的资源与管理者的雄心。
我们常常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特质,或是指责团队执行力低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管理战略的过程本身存在系统性缺陷。战略往往以精美的PPT文件为终点,而非组织集体行动的起点。它在这个“黑箱”中经历了解码失真、动力衰减和敏捷僵化的过程,最终使得执行结果与初始意图南辕北辙。
破解这一困境,要求我们打开黑箱,用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将战略管理从一个静态的、年度的仪式,转变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贯穿组织血脉的核心流程。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条从战略规划通往业绩达成的可循路径。
一、打开黑箱:诊断战略传导的三大损耗点
战略执行的黑箱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战略在向下传导过程中,主要经历三大损耗,导致能量尽失。
1、解码损耗: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行动”的失真
这是最首要的损耗。公司级的战略陈述(如“成为行业领导者”、“提升客户体验”)对于一线员工和部门管理者而言,往往是抽象和模糊的。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翻译”机制,每个层级都会基于自身的理解和个人偏好来解读战略。市场部可能将“行业领导者”理解为市场份额,而研发部则可能理解为技术领先。这种“选择性解读”使得组织力量分散,甚至相互冲突。损耗的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将战略语言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且上下一致的行动指令的系统方法。
2、动力损耗:从“公司目标”到“个人关切”的脱钩
即使战略被清晰解码,如果它与团队和个人的日常工作、利益及发展无关,也无法激发真正的行动承诺。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常常将战略目标机械地“摊派”下去,员工视其为上级施加的负担,而非自身创造价值的舞台。当个人KPI与战略目标仅是弱关联,甚至无关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便自然产生。损耗的根源在于激励机制与战略目标脱节,未能将组织的“想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3、敏捷损耗:从“年度计划”到“快速应变”的僵化
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一份年度的战略计划可能在第一个季度后就已过时。然而,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僵化的、按年度周期运行的。它们无法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战略复盘往往在年末进行,届时已无法挽回败局。管理者们被困在“按计划执行”的思维定式中,即使发现计划有误或出现新的机会,也缺乏授权和机制进行调整。损耗的根源在于管理流程的节奏缓慢,缺乏一个能够持续监测、快速反馈和敏捷调整的闭环系统。
二、系统破解:构建战略绩效执行的FIRE闭环
要弥补上述损耗,必须用一套整合的、动态的系统来取代零散的、静态的绩效管理。我们提出“解码-渗透-反馈-强化”(FIRE)闭环系统,旨在将战略管理变为一个持续循环的有机过程。
第一环:精准解码——用共同语言“对齐”战略
此环节旨在消灭“解码损耗”。它的任务是将抽象的愿景转化为组织各层级的清晰行动。
核心工具与实践: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BSC):这是高层达成战略共识的“罗塞塔石碑”。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高管团队共同绘制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因果路径图。它清晰地回答了“我们如何实现战略?”这一问题,将领先指标(如客户满意度)与滞后指标(如利润)联系起来。
OGSM(目标-目的-策略-衡量):这是将公司级BSC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的“神器”。OGSM以其“一页纸”的极简格式,强制要求每个层级思考:我们的目标如何支撑上级?我们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实现目的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如何衡量成功?它确保了纵向对齐与横向协同。
关键输出:公司战略地图、公司级BSC、部门与个人OGSM,形成一套相互锁定的目标体系。
第二环:跟踪渗透——让战略“融入”日常运营
此环节旨在让战略管理“活”起来,渗透到组织的日常节奏中,避免“敏捷损耗”。
核心工具与实践:
经营复盘会:这是战略执行的“节拍器”。它绝非简单的汇报会,而是一个以数据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战略检视仪式。会议应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核心议程是:回顾BSC/OGSM完成情况,对比目标值与实际值,深入分析偏差根因,并制定具体的纠正行动计划(Who do What by When)。会议的核心精神是“对事不对人”,营造 psychological safety(心理安全),鼓励暴露问题而非掩盖问题。
关键输出:战略执行动态看板、问题根因分析、行动跟踪清单。战略不再是墙上的图表,而是会议室里讨论的核心。
第三环:评估反馈——从成败中“进化”
此环节旨在将执行过程本身变为组织学习的源泉,持续优化战略及其执行路径。
核心工具与实践:
战略复盘:在更长的周期(如半年度或年度),需要跳出运营细节,重新审视战略本身。我们当初的假设还成立吗?市场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的策略是否依然有效?这个过程需要勇气,可能需要调整甚至颠覆原有的战略规划。
教练式绩效面谈:管理者运用BEST反馈等教练技术,与员工一对一地回顾绩效。这不仅评估“事”的成果(What),更探讨“人”的行为(How)及背后的能力,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将绩效评估转化为能力提升的机会。
关键输出:经过验证或修正的战略、组织能力提升计划、个人发展计划。
第四环:激励强化——让奋斗者真正“获得”
此环节旨在彻底消灭“动力损耗”,确保组织能量指向战略目标。
核心工具与实践:
差异化激励:必须让激励资源向创造战略价值的关键人群和关键成果倾斜。坚决摒弃“轮流坐庄”和“绩效等级强制分布”的粗暴做法,转而采用基于贡献的、透明化的激励体系。奖金、晋升、荣誉、发展机会等都应成为强化战略行为的有效手段。
激励的战略关联性:每个人的奖金包都应能清晰地拆解出其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贡献部分,让员工明明白白地看到“我为公司战略做了什么,从而得到了什么”。
关键输出: 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环境,其中奋斗者能得到及时且合理的回报。
三、领导者的新角色:从战略家到系统架构师
构建并运行这一闭环,对领导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CEO及其高管团队必须完成从“战略思考者”到“管理系统架构师”的角色转变。
你是首席诠释者:你必须亲自领导战略解码工作坊,反复沟通战略,确保上下理解一致。
你是流程守护者:你必须亲自参与并坚持经营复盘会的节奏与质量,为组织建立可靠的管理节拍。
你是首席学习官:你必须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鼓励从失败中学习,并推动战略的适时调整。
你是最终裁判官:你必须确保激励体系的公平与透明,捍卫“以贡献论英雄”的组织价值观。
这个过程绝非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独立推动的,它必须是一号位的“CEO工程”。
结论:让卓越执行成为组织的核心能力
战略与业绩之间的鸿沟并非注定不可逾越。通过打开“战略执行黑箱”,识别内在损耗,并系统性地构建“解码-渗透-反馈-强化”的绩效闭环,企业可以将战略管理从一门模糊的艺术,转变为一套严谨的科学。
这套系统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高度战略适应性的韧性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战略是清晰的,行动是对齐的,反馈是及时的,激励是精准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何为共同目标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得成就与回报。最终,卓越的战略执行本身,将成为任何对手都无法轻易复制的、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战略绩效管理的落地,从来不是“制定目标-考核结果”的简单循环,而是需要将战略解码为可行动的目标、将过程监控嵌入业务场景、将结果转化为组织能力的系统工程。正如前文所探讨的,不少企业即便搭建了看似完善的绩效体系,仍面临“战略与绩效两张皮”“指标与业务脱节”“考核结果难以驱动改进”等现实困境——究其根源,往往在于缺乏系统的战略绩效管理方法论、实战化的工具落地路径,以及对组织能力的持续锻造。
为帮助企业破解这些痛点,10月31日-11月1日,百思特商学院将推出《首席人才官CHO训练营》,通过标杆企业案例复盘、工具模板实操演练、战略地图绘制等互动形式,带您一起打通战略-执行-绩效-激励闭环,建立“老板懂、团队用、业务认”的绩效体系,真正用绩效撬动人才战斗力与增长新动能!
点击了解课程详情👇
上一篇:百思特解读华为《智能世界2035》,解锁未来十年商业新机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