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思特数字化转型战略专家 刘奇
一、大势所趋:十五五转型关口,央国企亟待破局
2025年,伴随“十四五”规划收官,国家“十五五”规划为央国企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战略任务和责任。强调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和对标世界一流战略的实施,央国企必须精准把握政策和市场变化,抓住数字化机遇。
对央国企来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惯例式规划升级,而是一次站在国家使命与企业发展双重压力下的系统性转型“排兵布阵”。
然而,经过对40多家央国企的调研与服务实践,百思特发现许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并没有真正打破“业务瓶颈”与“管理断层”,而是停留在“纸面蓝图”和“应付检查”的阶段。
有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规划”,要么是顺着政策文件和热点数字新科技堆砌术语,要么是照搬架构框图照本宣科——真正让业务受益的“流程重塑“、“能力提升”却无从谈起。
有企业负责人坦言:“规划做完就搁在那,IT做自己的平台,业务该怎么跑还怎么跑。”
这种“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让原本承载“变革引擎”使命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沦为“应付检查”的样板文件。
所以我们提出:在“十五五”开局阶段,央国企必须重新理解“数字化转型规划”的本质价值——不是技术建设的说明书,而是企业能力升级的作战图。
二、三重挑战:为何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看得见方向,迈不动步子”?
我们在对制造、能源、港航物流、投资运营等多个行业央国企的调研中,发现以下三类典型困境几乎成为“通病”:
1、从国家战略“讲到天花乱坠”,落地却缺“施工图”
政策战略导向与业务需求脱节,规划无法落地。规划开头30页讲“双碳”、“国资委五型企业”,中间写几页“数字底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后再来一句“强化赋能支撑”。听起来响亮,但业务部门一看——没说我该怎么做,具体怎么上系统,怎么改流程。
一位集团信息中心负责人直言:“写规划的人没跑过业务流程,做决策的人又看不出业务效果,最后全靠IT部门硬扛。”
2、把“建平台”当作转型,把“数字化”做成“系统堆砌”
技术主导的转型未能以业务流程优化为核心,导致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不少企业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建数据中台、OA、ERP系统,结果使用率极低,业务部门继续手工录入、Excel传单、系统“跑不赢人”。
有人说,“这些平台对我们没什么用,还是线下更快”。
本质原因:没有以“流程问题”、“能力短板”出发,而是反过来先选了技术工具,再找项目来“匹配预算”。
3、没有方法论指导,业务、技术、组织“三断”
缺乏系统性、可操作的方法论和实施路径,导致项目无法真正推进。很多企业交由软件公司或IT咨询外包撰写规划文件,结果要素齐全但结构松散,业务无法对号入座、系统无法精准支撑、组织不知道谁该负责。
没有统一的业务流程主线(LTC、ISC、IFS等)。
没有明确的能力体系架构(比如从战略到绩效落地的指标牵引链条)。
没有以“场景-角色-数据-决策”组织逻辑形成闭环。
总结:国家政策与企业现实之间,缺的不是决心,而是“懂业务、通技术、能设计”的那道桥。
三、换个视角:真正有用的转型规划,是从问题出发-数字化规划:业务“升级说明书”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让集团总经理、分管领导、数科负责人真正“点头认可”的规划?
我们认为,规划一定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1、业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回款慢、供应链盲区、数据反复造)。
2、转型怎么能帮我解决?(哪个流程节点插入系统、哪些人换角色)。
3、成果如何可量化?(压缩多少天、减少多少人、提升多少产值)。
我们要让央国企领导看到:这不是“上级的任务”,这是“经营提效、组织进化”的必要手段。
所以百思特的观点是:
真正有用的数字化转型规划,不是一份漂亮的PPT,不是几个热词的堆砌,而是一次“厘清人、流程、系统之间关系”的深度共创,能帮助集团打通主线、压缩成本、提升决策效率、重构绩效牵引机制。
它是一份“升级说明书”,不是“技术清单”。它是集团经营改进的“路线图”,不是“IT部门的KPI”。
四、百思特“六步法”:一套能“接地气落地建系统”的十五五规划方法论
在为央国企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时,百思特的“六步法”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结构化的规划路径。这一方法结合了全球视野、标杆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百思特自有的行业实战经验,通过六个环节帮助企业实现从战略到落地的全方位转型。在数字化转型的复杂路上,不少央国企往往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将顶层规划转化为具体可操作、能产生实际业务价值的落地方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百思特提出了通过六个环节帮助企业实现从战略到落地的全方位转型,重点聚焦“从战略高度到业务落地”的全链条支撑,力求在务实与前瞻性之间找到平衡。
百思特央国企数字化转型六步法:
1、战略锚定: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结合点,确保规划始终服务于长远发展;识别企业战略主轴与外部环境变化。
2、价值识别: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核心痛点,确定数字化转型能够带来的具体业务价值;聚焦经营难点,明确转型驱动场景。
3、流程主线重塑:从核心业务流程出发,优化和重构关键流程,提升效率与协同;比如以LTC/IFS等流程为纲,打通端到端链条。
4、能力地图设计:建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体系,确保组织结构与岗位能力能支撑转型目标;构建支撑战略落地的组织与能力体系。
5、技术路径与平台架构:结合企业需求选择适合的平台架构,从技术层面支撑流程优化与业务协同;比如结合AI、大数据、云平台,选型落地工具。
6、实施路线图与治理机制: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路线图,明确责任分工与评估机制,确保转型过程中的监控与调整;明确分阶段行动路径、保障机制、评估方法。
多年咨询服务经验中,我们将不同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央国企客户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以应对监管、回应“上面有要求”为主驱动,数字化被视为“合规动作”,多聚焦于制度化流程与报表自动化;
第二类:已具备一定系统化能力,但业务流程割裂、组织惯性强、难以打通“数据孤岛”,规划做了但落地乏力;
第三类:具备“从业务中找场景、从场景中推平台”的转型意识,但苦于缺乏方法论牵引与内部统筹能力,难以推动跨部门协同与落地闭环。
百思特的“六步法”正是围绕这些共性问题,帮助企业因地制宜、找到路径、落地实施的实践提炼。
五、典型场景落地案例:两家央国企的不同“十五五”转型路径
案例一:能源行业:从传统到智能化的演变
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打通上下游业务链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案例分析:某国有能源公司
问题背景:该能源公司面临的痛点是:从油气勘探到供应链再到资金结算,整个流程过于传统,导致数据壁垒严重、运营效率低下。
转型路径:
流程优化:我们首先帮助其梳理了从勘探到生产的核心流程,找出了“生产调度”与“库存管理”两大瓶颈。
IT与业务融合:通过搭建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与New ERP系统,确保每个环节的数据流通与协同。通过智能化的设备监控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大幅度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成果展示:整体效率提升了17%,库存成本减少了12%,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了24%。
案例二:制造行业:自动化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重型装备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改善生产管理、降低成本。
案例分析:某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问题背景:这家制造企业的痛点在于产能利用率低,尤其是在生产计划与设备维护上的低效,导致频繁的设备故障和生产中断。
转型路径:
先业务后技术:百思特通过“先流程再技术”的方式,帮助该企业梳理并优化了生产调度、物料管理、设备维护等核心流程,确保每一环节都能精准协同。
数字化支撑:我们帮助客户引入了设备管理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将所有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并提前进行故障预测与维护。
成果展示:生产效率提升了20%,设备故障率下降了15%,库存周转率提升了25%。
六、结语与倡议:协同 • 落地 • 破局,“十五五”要做更有用的数字化转型规划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新起点上,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从愿景到行动、从试点到规模、从平台到价值“的新阶段。
过去十年,央国企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上台阶”走向“系统性谋全局”的时代,但当下,更大的挑战不是“转不转”,而是“怎么转、为谁转、转出什么”。
进入“十五五”,每一家央国企都不再仅仅需要一份“漂亮的PPT规划”,而是真正需要一套能穿透战略、打通流程、重塑能力、驱动落地的系统性数字化升级路径。
在这条路上,百思特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共识:
一、要让数字化转型规划从“对上交差”变成“对内交账”。规划不能仅为了对齐国资委、上级总部的目标而做,更要深挖企业自身的业务难题、组织瓶颈,构建可度量的价值目标体系。
二、要从“数字化建设项目”回归到“业务变革工程”。数字化从不是IT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一场跨层级、跨流程、跨系统的全面协同变革,必须以流程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以系统为手段。
三、要让“技术蓝图”服务于“业务决胜”。AI、大数据、算力底座等新技术,绝不是炫技,更不是堆栈,而应围绕核心场景(如客户体验、成本控制、响应速度)精准落点,才能真正从“看得见”走向“用得上”。
因此,百思特在服务众多央国企过程中,总结出一条高度适配的转型铁律:“先看问题在哪,再看业务怎么变,最后才谈技术怎么用。”
这正是“业务与IT双轮驱动”、“战略牵引+能力穿透”的真正含义。
未来展望
AI+行业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央国企将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智能化运营。例如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等。
数据治理与合规性: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还需要加强数据治理和合规管理,确保企业在合规框架下顺利转型。
绿色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和数字化的结合,将是央国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技术将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
致央国企同行者的三个建议
1、从现在起,就将“十五五数字化转型规划”视为一项“业务变革工程”,而非一场IT立项评审会;
2、动手梳理至少一个关键流程(如LTC、ISC、IPD),从中挖掘真正值得数字化支撑的业务场景;
3、选择一个“对业务真正懂、对技术不过度神化、能站在集团一把手视角”思考问题的咨询伙伴共创规划——而这,正是百思特所擅长的。
最后的倡议
让数字化转型规划不再“悬在空中”,而是扎根在组织每一寸土壤,开花结果。
数字化不是一张图,而是一种能力;不是做了什么系统,而是改变了什么结果。
“十五五”是再造央国企核心能力的关键窗口期,若要突围,就要从“重新定义数字化转型规划”开始。
百思特将持续扎根央国企数字化实践,发挥“方法论+场景化+落地保障”的综合优势,陪伴客户共同迈入“重塑价值”的新阶段。
下一篇:没有了